文旅投融资趋势梳理上财务投资人还投文旅吗
“市面上可能有一半以上的文旅投资基金现在都处在名存实亡的状况。”一位旅游基金负责人这样告诉新旅界(LvJieMedia)。
近日,新旅界面向文旅行业投资机构进行了2020年度的文旅行业投资倾向调研,在40家参与机构中,近一半持有的文旅项目估值相较于2019年未有升值甚至所下降;且有近一半的机构认为未来的文旅行业即便仍有不少机会,投资价值也将有所下降。
现在的投资人们如何看待文旅行业的投资前景?现在文旅赛道内的企业投融资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新旅界约访了数位投资人。但持续关注文旅赛道且愿意接受新旅界采访的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最终,我们与聚元资本创始合伙人高笛原、巅峰怡广旅游产业基金总经理高磊、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云起资本创始合伙人布和、山东海创策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松廷做了深入的访谈,聊了聊他们眼中文旅赛道近期的投融资趋势。“是什么”
财务投资大幅减少,观望者增多投资人现在还投资文旅创业企业吗?
投,但是投的越来越少了。这可以说是几位受访者的共识。
数据也印证了这点。获得财务投资的文旅创业企业,按照业务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分销渠道服务商和产业服务类服务商,在疫情前的2018和2019年,前者融资金额就已同比下降13.54%,融资事件数同比下降24.07%;后者虽然融资事件绝对数量上有所增加,从62起增长至73起,但投资金额上大幅缩水,同比下降了78.52%。到了2020年,文旅创业企业的融资事件总共仅33起,其中披露详细交易金额的有21起,融资总金额仅28.502亿元,相比于前两年可谓是“断崖式”下跌。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表示,现在风投机构对文旅的整体关注度并不高。“近3-5年其实没有什么真正成功的文旅投资案例,基本都可以视为失败案例。除了已经比较老牌的同程艺龙,少有文旅创业项目真正实现上市。财务投资基本都没获得预期回报。但要完全放弃这个领域也没法完全放弃,只能观望。”
聚元资本创始合伙人高笛原也注意到,这次疫情给许多文旅基金和风投机构带来了很大打击,尤其是在2016到2019年间顺着中产游客消费逻辑线投资了“布局出境游或者将国内商业模式复制推广至海外市场”这类文旅创业企业的风投机构,有些可能已经“血本无归”,越是成立时间长、投资时间长、投的项目多的基金亏空越惨,现在只能努力偿付、阶段性转型做其他业务或改行做其他领域的投资。
他表示,大多数投资机构现在对文旅赛道持观望态度。“目前阶段文旅行业亮点也少,大多投资机构正等待重整机会,留在牌桌上的在观察,看谁还坚挺。”在山东海创策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松廷看来,投资者对投资文旅创业企业趋于观望、更加谨慎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开始,疫情只是加速、加重了这一原有的趋势。“2013年后有一段双创井喷期,当时基金投资整体都比较活跃,几乎都是全产业链布局,那时的创业企业只要概念到位,有个盈利模式雏形,都会受资本热捧。但2018年开始资本寒冬,产创领域很明显热钱少了,出现了大量存量项目,基金和风投机构退出压力大,投资增幅大幅度减小。加上已经出手的投资机构的前车之鉴,盲目的投资就更是越来越少了。”
巅峰怡广旅游产业基金总经理高磊也认为,相比于新能源汽车、芯片等赛道,2019年后风投机构对文旅赛道的关注度相对低了很多。但在他看来,这与其说是疫情导致文旅创业企业受到冲击,不如说文旅行业自身特质就决定了它更合适产业投资而非财务投资,现在缩减投资规模,只能说是发热的头脑终于冷静了下来。
“原来做了投资的很多也不见得了解文旅产业特征。行业内,产业投资其实一直都是主导地位,纯财务投资很少,因为旅游行业具有爆发力弱,持续性强的特征,而财务投资主要博高回报率。文旅行业退出路径少,收益率低,风险更高,整体回收周期长,之前做的那些大多规模不大,收益不好。”高磊还认为,疫情的后果其实比看起来更加严重和深远。疫情比较明显地展现了旅游行业的脆弱性和不可确定性,这让投资市场整体对文旅赛道持观望态度。“虽然现在旅游业整体在恢复,但投资市场方面还需要一些时间,它的信心恢复是滞后于旅游市场本身的恢复的。”“为什么”
钱少,可投标的少,“国家队”占据主场为什么不投文旅行业了?
总结来讲,主要是因为“钱少了”、“好标的少了”。
2018年的资本寒冬过后,风投机构比原来更难融资,市面上钱少了,投资机构本身就比原来更加谨慎。“基金存续期一般在5-7年,2013年左右开始文旅行业投资热潮期,到现在7年,刚好是退出期,青黄不接,钱不好募,大家都钱紧。”孙松廷说。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机构为保证自身利润,更倾向于投携程等头部企业孵化/支持的新项目,以此作为“安全的避风港”,而非从零开始、“毫无背景”的创业企业。所有答案中,“好标的少”是共识度最高的一个。虽然“钱变少了”,但现在的风投机构也并非“没钱”,缺少有吸引力的项目才是投资减少的核心原因。
“2013年后投资的文旅项目绝大多数都没达到预期收益,好的旅游标的被抢占了,剩余可投的很少。”高磊说。
王晟也认为,各类文旅创业企业现在对投资机构而言缺少吸引力是必然的,因为现在没有真正有潜力的新项目新市场。在他看来,文旅投资比较热门的那段时间,主要集中在出境游、自由行、数字旅游和民宿一类,现在这类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头部企业;传统OTA主要依靠游客和分销渠道的信息差赚钱,现在信息差基本不存在,除了已上市的那几家,其他同类企业发展空间几位有限;而近期的热门概念如直播、沉浸式旅游等虽然看起来新颖,但缺乏具有可行性的变现模式。
布和的云起资本一直保持着对文旅赛道的高度关注,但也一直并未找到自己认为真正切中了文旅市场痛点的创业企业。“现在的旅游赛道选的环节都太轻,单企盈利上不来,规模效应和垄断效应更起不来。即便你在产业内这个细分环节做到最好,但这个环节对消费者来说可能本身就不那么无可替代。在医药、教育等领域,很多互联网企业规模化后能制约整个赛道的业务模式,但旅游业的一些热门概念,比如租车、智慧旅游、旅拍等,其实并不是旅游的核心环节,创收能力有限。”而项目同质化严重,好项目越来越少,投资方变得更加谨慎,这一过程让资本集中在了有限的头部项目上,自然抑制了新项目产生。
社会资本和财务投资在缩减,那现在文旅赛道上那么多的资金来源于哪里呢?
答案是国家基金和产业投资。
虽然历年的投资整体来说还是基本上延续着民营为主、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投资格局,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纯市场化的财务投资趋于弱势,国家资本趋于强势是在疫情前就有了迹象的“大趋势”,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让这个趋势变得更加明显,比如健康码的出现让景区预约的主要路径从OTA变成了景区本身,在OTA平台预定这个“环节”被直接被跳过。
一位财务投资人表示,“现在国家资本在控制更多优质资产,不只是景区,也包括科技和产业服务。之后民间资本发挥作用的余地主要在一些查漏补缺的小事上。切入点小,投资整体有机会,但想“干大事”很难。”王晟也认同这一趋势。他表示,旅游最核心的还是优质资产,即便有疫情,优质资产仍有升值空间。但重资产的旅游目的地类景区所需资金量大、回收周期长,景区本身的发展路径也是个性化、非标化的,并不真正具有可复制性,在这一领域,意在行业整体发展而非短期投资获利的国家省市基金更占优,财务投资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介入机会。
“风投机构如果要投资重资产类项目的话,现有的机会可能集中于人文类景区,比如主题乐园、游乐中心等;为防止过度开发,自然景区后续管理权会进一步向国家集中,未来很可能会去票化,公益性大过收益性。大势会是更加开放,更加服务公众的。因此,这方面将还是以国家的产业投资为主。风投机构还是要在创业企业里寻找机会。”
在高笛原看来,这种国家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不平衡”是当下文旅投资的一个核心特征,也是可投资标的有限的重要原因。“国家的产业投资和社会资本的财务投资一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长远发展,一个只注重‘短平快’退出和高收益,两者诉求不同,发展方向基本完全平行,做不到‘劲往一处使’,协同效应发挥得不理想。这种不平衡导致行业空间拓展有限,而行业空间有限,可选择的投资标的自然也更少。”
“怎么办”
文化+科技+新赛道但文旅赛道就全无“可投之处”了吗?也绝非如此。
高笛原就认为,近几年的文旅投资中出现了四个非常积极的趋势:
一是许多基金本身也在引入产业化思维。不再只是做单点投资,而是会考虑到投资标的的上下游产业,比如文旅的上市公司会比较全面地考虑产业化布局和文旅融合,这就给投资机构提供了很多机会。
二是有一些项目捕捉到了消费者最真实的需求,比如近几年讨论度比较高的亲子游,周边游这类玩法,投资机构对这些领域也会比较关注。
三是无论是行业还是风投机构,都开始注重消费市场下沉,关注一些三到五线城市的项目和市场需求,如民宿、周边游等。现阶段一二线城市的服务已基本饱和,再往下反而更有机会。
四是以财务投资为主的风投机构本身也在深度介入创业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后期运营,让财务投资和产业投资不再那么“泾渭分明”。这为风投机构和民间基金建立了新的“护城河”,让他们能够从产业的高度出发协助企业成长。
而在这样的趋势下,许多风投机构将目光聚焦到了同一个领域:科技。但同样关注科技,但各类风投机构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聚元资本关注的则是“数据产业化和产业数据化”。高笛原认为,利用好景区预约、OTA存储的大量旅游数据,从海量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那些去提升服务、解决问题,将是未来文旅领域内的科技类企业的主要任务。“土地和人才越用越少,数据越用越多,这个是最有价值和增值空间的。”
英诺现阶段的投资重点已不是文旅,所以关注的侧重点主要关注与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并未与旅游行业绑定,只是在文旅领域有应用场景的新兴科技。
在科技之外,另一个非常受关注的“潜力股”是文化产业及文化IP。对于文化内容类的投资方向,高笛原以两句话做了概括:“与老百姓共情,讲好中国故事”。前者比如近期的《你好李焕英》,后者比如向外输出了中国文化形象的李子柒。“这两类IP是潜力最大的。这两类有很大的投资升值空间,是聚元的投资方向的修正方向。”
(图片来源:《你好,李焕英》官微)
“整体来说,只要企业有现金流,有一定规模,有合适应用场景的都有投资机会,只要不搏超高收益就都有投资机会”高笛原表示,“但文化与科技这两个赛道是最有希望出头部企业的。”
在科技与文化之外,各投资机构也找到了新的方向和侧重点。
疫情后,云起资本比原来更加关注创业企业团队的运营能力、现金流、产品力,和经营的可持续性。比起在产业链上下游寻找机会,布和更倾向于关注旅游资源或文旅综合体本身,比如城市温泉旅游和微缩商业综合体。“我们希望投资标的能够在其业态内自行形成消费闭环,在其空间内完成所有的消费转化,而不是仅做其他目的地的一个插件。”
据高磊介绍,巅峰怡广现在主要关注一些旅游行业的新兴细分赛道,如演艺类、游乐设备、萌宠乐园等。“如果说2011到2016年间OTA是好的赛道,2013到2017年间景区是好赛道,那么现在小而美的产品公司是比较好的赛道。我们一直看重企业的营收能力,但现在会更侧重企业的运营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内核是否标准化、财务模型是否理想,简而言之,它是否具备向外扩张的条件。”
同时,巅峰怡广还将目光投向了为景区赋能的配套服务企业。
高磊表示,从产业赋能角度出发,这一类企业和景区有良性互动,且资产轻,估值不太大,所需金额规模小,对风投机构而言是适宜的投资对象。“旅游景区需要这类产品为其赋能,现有产品也需要迭代,两者相互需要。这里面就有很多机会。”孙松廷有着相似的看法。他表示,前几年文旅行业有大量在建项目,但其后期能否顺利运营创收是个大问题;乡村旅游等概念虽然火热,但很多相关旅游目的地都面临数字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因此擅长数据化、Saas服务、景区引流、vr等的创新科技企业都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只要他们的技术能够赋能景区,为其交通,餐饮,民宿提供服务和内容。“这类企业只要把景区而非游客当成自己的客户,就有可能找到盈利空间。”
除此之外,粤港澳的免税店、高端酒店,以及短途游、短视频+直播等新赛道也在海创策源的关注范围内。“作为做投资的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基金经理都有了粉丝,会为了“爱豆”抱团买基金。这些新的领域中可能潜藏着很多机会。”
但他也提到,后疫情时代,在投资时会更重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现金流。“必须要有利润,能一直保持现金流我们才会投资,不然一旦出现疫情这样的意外情况,企业很容易抗不过去。”
余烬之上,心怀希望
整体来说,2021年的文旅创业企业融资或许会比以往更艰难一些。但观望并不意味着放弃,许多人仍然握着牌等在牌桌边,等待上场的机会。
孙松廷仍旧对文旅产业抱有充分的信心和投资热情。“去年控制住了疫情,国内交通逐渐恢复,景区限流逐步解除。五一酒店,机票预订的数据都有明显回暖迹象,这些足以证明市场对旅游有强大需求,投资者也相应的会有更多机会。”王晟也相信,现阶段可能只是文旅行业的一个“瓶颈期”。“等突破了瓶颈,行业会迎来另一次高速发展。”
国内文旅行业仍处于高速成长期而非成熟期,现在都是在打基础。在经过疫情的历练后,国内的文旅创业企业和风投机构都经历了一次“优胜劣汰”,现在正是积极构建新的行业体系的时候。
“我们所热爱的,要有执着。”这是高笛原给自己,给聚元资本,以及所有文旅投资者的寄语。“希望大家能坚持下去。对自己所在的领域有爱,有执着,有耐心。”
就像疫情终会过去,文旅创业企业投资的“低谷期”也将过去。届时将形成怎样的新趋势,新格局,就只能交付于时间的验证了。而在这一过程中,新旅界也将持续关注业内文旅投资趋势,紧跟国家政策,深入行业内部,汇集业内最新投融资动态,推进机构之间合作互补,助力推动行业发展。
(文:新旅界姚竹君)
- 上一篇:新宁县人民法院一站式诉讼服务解民难
- 下一篇:初创公司为什么选择工商代理机构更省钱